阅读题要:“运动是良医(Exercise is Medicine)天创网,运动促进脑健康(Exercise is Brain)”。通过合适的运动,能够降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肥胖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能够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能够改善认知功能,减少失眠和抑郁的患病,甚至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身体活动应该依据自身的健康情况,按照FITT-VP原则,即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总量调控(Volume)和循序渐进(Progression)原则制定适合的方案,避免运动损伤和诱发心脑血管病等风险。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邱越 石梦竹 视频 彭钊勋)一位60多岁的患者在陕西西安确诊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和肥胖的患者,医生给与药物治疗的同时,并建议“适量”运动来减重,降低血压和血糖。但是老人家没有正确理解,在寒冷天气条件下,运动时间过长,诱发心绞痛,被送往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8月8日是第17个“全民健身日”。运动是良医。当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乐享运动时,怎么运动是安全、科学、有效的?运动处方是在医生指导下运动,让一张张“大处方”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为科学运动找到了良方,也为健康中国建设找到答案。
运动是把双刃剑,动错了反而可能带来损伤
8月6日14时许,在北京天坛医院门诊一部4层健康管理中心,一场多学科会诊(MDT)正在进行,与通常不同的是,这次MDT的对象并非身患疑难杂症,而是接受正常健康检测的李平(化名)。
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郑华光博士,是一位神经病学专家和脑血管病专家,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由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神经外科、心脏及大血管病中心、呼吸、内分泌和健康管理中心等学科的医学专家,联合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的体育专家组成MDT团队,对李平的健康情况展开讨论。作为这场MDT的特殊“嘉宾”,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教授张雪琳和在场的医学专家们一起通过“体医融合”的方式,为李平开具一份“运动处方”。
“您的全球身体活动量表)提示身体活动不足和久坐时间增加,体重指数BMI提示超重,颈动脉超声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测试结果提示,对于您的身体而言,还不适合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很可能因出现运动过程中的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郑华光首先发言,依据影像学、心肺运动试验和化验指标等结果,给予综合和精准的治疗建议和运动建议。随后,心内科、呼吸科、神经内科等科室的专家都从各自学科出发,逐个对李平的各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上述会诊意见以MDT处方的形式,给体检者综合指导意见。
最后,郑华光建议:“对于健康成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周要有3~5天每天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还需要1~2次抗阻训练……建议运动要有规律,要养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运动习惯,找到适合自己(依据不同时间或不同身体情况)确定适合的运动方案。”
作为北京首个成立“体医融合”实验室的医疗机构,这种多学科会诊是北京天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每周三下午的惯例。郑华光及其团队每周会筛选出1~2位合适的典型案例,给出多学科建议。
“参加我们MDT的人群往往并没有严重的疾病,而更多的是亚健康人群或主动健康人群,他们没有典型的症状,但伴有高血压、和肥胖等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或者存在亚临床病变,比如脑血管或冠状动脉的中等程度的狭窄。在一定的诱发因素,例如剧烈运动、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上述病变可以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我们会在脑健康和心脑重大疾病风险进行精准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心肺运动试验等精准评估结果,针对性给出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涵盖运动和营养指导意见的精准健康促进方案。”郑华光介绍。
8月6日,北京天坛医院运动康复中心,受试者正在进行心肺运动测试。彭钊勋摄
“对一些健康和慢病患者,运动对了是一剂良方天创网,运动错了反而可能带来伤害。”郑华光说,
对于有心脑血管、内分泌、骨骼肌肉等疾病的患者来讲,不可盲目训练,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运动是良医(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促进脑健康(Exercise is Brain)”。郑华光表示,通过合适的运动,能够降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肥胖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能够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能够改善认知功能,减少失眠和抑郁的患病,甚至降低恶性的发病率。合适的身体活动,能够减少胰岛素抵抗,降低炎性因子,提高免疫功能,促进脑内代谢废物的清除等。身体活动应该依据自身的健康情况,按照FITT-VP原则,即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总量调控(Volume)和循序渐进(Progression)原则制定适合的方案,避免运动损伤和诱发心脑血管病等风险。
运动处方助力科学康复,让外伤患者重返赛场
在北京朝阳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大厅,上演着另一番景象。在科室的康复室里,各式各样的设备上,外伤术后的患者在康复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做着不同的康复运动,核心训练、腰背训练、腿部肌肉训练……而所有训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缓慢而小心。
2025年6月,北京朝阳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大厅里,患者正在进行康复训练。受访者供图
这里是北京朝阳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中心主任周敬滨每天都要来“关照”的地方,他对这里每一位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前不久,一个好消息让他兴奋了很久,今年3月他收治的一名高中体育生在考场上表现优异,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距离自己成为运动员的梦想更近了一步。而在当初,这一家人找到周敬滨时,甚至做好了让孩子放弃体育生涯的打算。
张羽(化名)在一次训练中,因膝关节扭伤导致半月板撕裂,关节卡滞无法屈伸。如果不及时治疗,运动能力肯定不及受伤前,且可能延误病情,如果手术,距离专业体育测试只有三十几天了,张羽能恢复到什么样,张羽的父母毫无头绪,如果错失这次考试机会,再等一年,这对于张羽和家人来说都是很大的压力。
“情况还是有一些严重,尤其孩子如果想要走专业运动员的道路,手术或许是最好的方法。”周敬滨团队为张羽制定了“尽快手术+精准康复”方案:术后当天即启动活动度练习,每10天更新一次康复计划,结合护膝防护、肌肉激活等措施。
一个月后,张羽如约出现在了测试的现场,身边还有周敬滨团队的医生陪同,随时查看他的情况。最终,他顺利完成测试并拿到国家级运动员证书。
临床中,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断裂的足球爱好者是常见病例。周敬滨举例,这类患者往往能及时接受手术,但术后康复的差异却决定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规范康复者能重返赛场,康复不到位者则可能永远告别足球。
“韧带断裂不影响走路慢跑,但会让急停急转等运动功能大打折扣。手术成功只是开始,真正决定功能恢复的是术后康复。”周敬滨坦言,对运动医学来说,手术是3分治,康复是7分养。“我们的目标不只是‘修好零件’,而是让患者重返热爱的运动,让足球爱好者能继续驰骋赛场、滑雪达人能重回雪道,这也是运动处方的重要意义所在。”
就像用药要精确,运动处方也需因人而异
“我以前都不知道,运动和医学还可以结合在一起来调整身体,运动也是处方之一。”李平结束MDT后,跟记者分享起了自己的感受,“我是主动来做检测的,我想趁身体还好的时候就发力‘留住健康’。”
郑华光和周敬滨在采访中都表示,给患者开运动处方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把这种科学的运动方式转移到家里或者社区,长期坚持下去。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和淮南师范大学体育系的专家共同发表的《26种人类疾病的运动干预指导方案》明确,运动可对肌肉骨骼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代谢系统、癌症七大类疾病的治疗发挥积极作用,其中包括肥胖、糖尿病、关节炎、抑郁症等常见疾病。
据郑华光介绍,根据服务的人群不同,运动处方可以分为健身运动处方、治疗运动处方和康复运动处方。健身运动处方以健康人群和慢病风险人群为服务对象,主要目的是提高健康体适能、避免运动损伤。治疗运动处方和康复运动处方以慢病人群、运动损伤人群和围手术期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目的是治疗、改善和康复疾病。
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曾指出,就像精确的药物治疗一样,每个慢性病患者都需要自己的“运动处方”。这就要求我们的医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有充分治疗和预防证据的个性化管理方案,以帮助他们在适当的锻炼下达到最佳的疾病控制效果。
“存在不同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等慢性病患者,针对他们制定的慢病预防性运动处方,能够逆转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或者延缓风险发展,还有经过临床治疗达到基本痊愈。针对遗留有不同程度身体机能下降或障碍的康复期患者,像手术后康复、运动损伤康复、中风康复等人群,康复性运动处方可以帮助他们尽快恢复身体机能。”郑华光解释道。
郑华光介绍,运动处方不仅因人而异,还要定期检测相关指标进行调整。不同的疾病和状态、同一疾病的不同病期,开出的运动处方都不同,一定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制定和实施运动处方,这样才能保证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运动,收获运动带来的健康益处,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从专业运动员重返赛场到普通人重拾运动乐趣,从慢性病治疗到健康管理,运动处方始终围绕“功能”与“健康”两大核心。“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安全、快乐地运动,让身体功能成为生活质量的支撑,而非限制。”周敬滨说。
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