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深入,我们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节气——夏至。夏至,作为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不仅标志着盛夏的来临牛股动力,也带来了丰富的饮食习俗。老话说“夏至吃5宝”,那么这五宝究竟是什么呢?又该如何享用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五宝的魅力,感受夏至的饮食文化。
一、夏至第一宝:鱼肉
在民间,有句老话叫“冬鲫夏鲈”,意思是冬天吃鲫鱼,夏天则要吃鲈鱼。夏至时节,鲈鱼肉质鲜嫩,细腻易消化,正是食用的好时节。
清蒸鲈鱼
做法及步骤:
鲈鱼去鳞、去内脏,洗净后在鱼身两面各划几刀,便于入味。生姜切片,香葱切段备用。
将鲈鱼放入盘中,撒上适量盐,淋上料酒,腌制10分钟,塞入适量姜片和葱段去腥。
在蒸锅中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将腌制好的鲈鱼放入蒸锅中,摆上姜丝,盖上锅盖,蒸制8-10分钟(具体时间根据鱼的大小而定)。
展开剩余91%蒸鱼期间,另起锅烧热少许食用油,将香葱段放入锅中煸炒至微黄,激发出香味。
鱼蒸好后,取出盘子,倒掉蒸出的多余水分。在鱼身上均匀淋上蒸鱼豉油,再将煸炒过的香葱和油浇在鱼身上,让鱼肉更加香浓。
二、夏至第二宝:鸭肉
俗话说“防苦夏吃鸭肉”,鸭肉因其性凉的特性,成为了夏季的理想食材。不仅能清热解暑,还能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
醇香啤酒鸭
做法及步骤:
鸭腿、鸭爪、鸭胗清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姜片和料酒,煮20分钟左右,捞出晾凉备用。
鹿茸菇提前泡发,葱切段,姜切片,蒜瓣切片,辣椒段、小米椒切段备用。
锅中加入菜籽油,烧热后放入姜片、蒜片、辣椒段、小米椒炒香,再加入辣椒酱炒出红油。
放入煮好的鸭肉,翻炒均匀后倒入足量啤酒,没过鸭肉。
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煮40分钟至鸭肉软烂。
加入泡发好的鹿茸菇,继续炖煮10分钟,收汁即可出锅。
三、夏至第三宝:夏至面
民间有俗谚,“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一到,有钱没钱都要记得吃上一碗清凉解暑的“夏至面”可以选择做一碗清爽的“五彩凉面”,它食材丰富,清凉爽口,五种鲜艳的颜色象征着丰收、团圆,寓意极佳。用鸡胸肉、鸡蛋、胡萝卜、黄瓜等食材搭配面条,淋上特制的酱料,既美味又营养。
以下是具体的制作步骤:
材料准备
面条:荞面500克,
鸡蛋:3-4个牛股动力,用于制作鸡蛋皮。
黄瓜:1根,切丝备用。
胡萝卜:1根,切丝备用。
紫甘蓝:适量,切丝备用。
芝麻盐:适量,可以用熟芝麻和盐一起舂碎制作。
鸡胸肉丝:适量,增加口感和营养。
调料准备
蒜末:适量。
葱花:适量。
辣椒粉:适量,根据个人口味添加。
花椒粉:少许,增加风味。
芝麻酱:1-2勺,根据个人口味调整。
花生酱:可选,增加香味。
生抽:1勺。
陈醋:1勺。
蚝油:1勺。
盐:适量。
糖:适量。
清水:适量,用于调整料汁的稀稠度。
制作步骤
煮面
:锅中烧开水,将面条放入锅中煮熟,煮熟后捞出用冰纯净水充分过凉,然后沥干水分放入盘中。
2.准备配菜
鸡蛋打散后煎成鸡蛋皮,切丝备用。
黄瓜和胡萝卜洗净切丝备用。
紫甘蓝菜洗净切丝备用。
鸡胸肉白水煮熟撕成丝备用。
3.制作料汁
将蒜末、葱花、辣椒粉、花椒粉放入碗中牛股动力,泼上热油激发出香味。
加入芝麻酱、花生酱、生抽、陈醋、蚝油、盐、糖和清水,搅拌成稀稠适宜的拌面料汁。
4.拌面
将准备好的配菜和料汁倒入面条中,用筷子或手充分搅拌均匀,使面条充分吸收料汁的味道。
5.装盘
将拌好的五彩凉面装盘,撒上一些熟的白芝麻提升口感和香味。一道清爽美味的五彩凉面就做好了,非常适合夏至时节食用。
四、夏至第四宝:夏至豆
夏至豆通常指的是毛豆,毛豆中富含蛋白质和钾,能够缓解疲劳,帮助恢复体力。
盐水毛豆
食材:毛豆500克,生姜3片,大蒜半个,干辣椒3个。
做法:
将毛豆放在水里用盐水洗净,剪去两头,容易入味。
煮半锅清水,水开后放入毛豆、生姜、干辣椒、大蒜。
加入盐半碟、生抽3勺、蚝油2勺。
中火开盖煮十分钟即可。
五、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
夏至吃馄饨可以保佑身体健康,避免“苦夏”的困扰,寓意着夏至吃馄饨可以帮助人们顺利度过炎热的夏季。馄饨在方言中与“浑沌”谐音,而“浑沌”在古代有“天地未分”之意,因此吃馄饨也被引申为打破浑沌、开辟天地的意义,寓意着吃了馄饨后可以拥有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来应对炎热的夏季。夏至馄饨的家常做法
馄饨的一种常见家常做法:
材料准备
馅料:猪肉馅、荠菜(或其他蔬菜)、虾仁、葱末、姜末、盐、酱油、蛋清、花椒水、香油。
馄饨皮:可以直接购买现成的馄饨皮。
制作步骤
馅料制作:
将荠菜洗净、控干水分后切碎。
虾仁处理好后切成小粒,放入大碗中,再加入猪肉馅、葱末、姜末。
调入适量的盐、酱油、蛋清、花椒水,顺着一个方向搅打均匀上劲后,再加入适量香油锁住水分,再次搅拌均匀后,最后加入韭菜末,搅拌均匀备用。包馄饨:
取馄饨皮,包入适量馅料,按照个人喜好捏成馄饨形状。
2.煮馄饨:
锅中倒入适量清水,水开后下入馄饨。
中途可加入一次冷水,煮至馄饨浮起且皮熟馅透即可。
3.调味:
准备大碗,放入少许虾皮、紫菜、香菜末、香油、食盐等作为汤底。
将煮好的馄饨直接盛入碗中即可食用。
小贴士
馄饨的馅料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整,如加入虾仁增加鲜味,或使用其他蔬菜代替韭菜。
煮馄饨时,注意火候和时间,避免煮破或未煮熟。
馄饨的汤底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调整,如加入醋、辣椒油等增加风味。
夏至时节,这五宝不仅代表了丰富的饮食文化,也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祝愿。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迎接美好的夏日时光!
夏至白昼长,大地阳气盛,夏雨润物生,草木花果繁。时至仲夏,夏至时节来临,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阳气最旺之时,白日悠长,草木繁盛,庭草青青,绿叶浓稠,瓜果初成,麦田一片金黄,暖风吹过,麦穗摆动,如金色海洋,漾起层层波浪。
夏至之时,气温渐高,湿度增大,夏雨隔田坎,骤来疾去,面对独特景色,大唐诗人刘禹锡巧妙运用双关语,赋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展现夏至时节自然美景,表达对爱情的复杂情感,至今为人传颂。
古代,夏至日很受重视,有夏祭习俗,据《周礼》记载,周朝时,天子要率领群臣去北郊祭拜地神,以祈求消灾年丰。夏至期间,是麦子丰收时节,古代民间有庆丰收、祭祖先等风俗。宋代,夏至日为夏节,百官放假三天,与民同庆。当时,民间夏至日有许多习俗,范成大《夏至》诗句“李核垂腰祝饐(yì),粽丝系臂扶羸”,生动地描写了当时人们腰挂李核敬祖先、粽丝系手臂求安康的情景。其中,祝饐,是古代对老人健康的一种祷祝;扶羸,有祈求身体安康的意思。
夏至吃面食习俗
古代夏至日有许多饮食习俗,人们用新麦做成各种面食供奉地神后,有吃夏至面习俗。夏至面各地有所不同,北京人喜欢吃炸酱面、打卤面,江浙沪地区,人们喜欢吃片儿川、阳春面。因夏天炎热,民间有夏至日吃凉面习俗,北京人喜欢吃麻酱凉面,杭州人喜欢吃麻油凉拌葱面。唐代,夏至吃凉面十分讲究,当时,皇家御厨有一道冷淘面,先在食器里放入冰块, 再将煮好的面和鲜嫩蔬菜投进冷却,加入调料,味道鲜美爽口。
夏至节有吃夏至饼习俗,古代,老杭州人每逢夏至日,会用新麦磨成面粉,调成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食材,祭祖后用来食用,俗称吃夏至饼。小时候,常听奶奶讲,吃了夏至饼,身体会变得更加强壮。夏至饼外形呈半月形,酷似北方面食韭菜盒子,不同的是食材各有变化,江南人喜欢采来艾草嫩叶,将其捣碎与麦粉和面摊饼,在饼中间加入甜豆等鲜嫩食材,抹上一层茶油,小火油煎后食用,清新爽口,甜而不腻。在浙江东阳,夏至日吃麦饼之时,当地人有先给牛先吃习俗,以犒劳夏至前后辛勤劳作的老黄牛。
江南地区,夏至日有吃馄饨习俗,民间传说,馄饨与“浑沌”谐音,盘古开天,浑沌初分,夏至吃馄饨能使人聪明、身体更加健康。小时候,奶奶在夏至日会包馄饨给我们小孩子吃,那时候,肉类要凭票供应,馄饨馅肉很少,奶奶会在馅料中放入雪里蕻等食材,味道尤为鲜美。
夏至,吃豌豆糕和粽子习俗
夏至时节,豌豆成熟,江浙一带,夏至日有吃豌豆糕习俗,用新鲜豌豆脱皮磨粉,加入白糖、柿饼、栀子黄等食材制作而成,口味清凉,爽口绵甜。中医认为,豌豆糕益脾胃,可解热祛毒,能驱暑热。古代,民间风俗,小孩子坐在门槛上吃豌豆糕,可防百病。此风俗由来,源于夏至时节气候闷热,小孩会出现不思饮食的疰夏现象,为了孩子健康,大人要在夏至日给小孩做豌豆糕吃。小时候,每到夏至日,奶奶将香喷喷的豌豆糕做好时,我会开心地坐在家的门槛上,美滋滋地吃豌豆糕。
古代,夏至日有吃粽子习俗。传说,端午吃粽子习俗最初源于上古时期夏至日祭神习俗。据《周礼》《礼记》等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夏至祭地神要用角黍作为祭品,以祈求神灵五谷丰登。角黍是粽子的前身,黍米是远古时期古人食用的粮食,古人以黍米蒸熟后成团,用菰叶包裹黍米制成牛角形状,故称角黍。晋代,角黍不仅是夏至日祭地神供品,还是夏至节、端午节时令食品,当时,粽子之名开始出现,因“粽”和“宗”“中”音近,吃粽子有光宗耀祖、功名得中的寓意。后来,麦子普及,夏至日有吃麦粽习俗,麦粽用小麦面粉经和面、揉捏、加馅、包裹制成,民间将其祭神后,常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唐宋时期,水稻普及,糯米粽成为主角,粽子馅料渐渐繁多,不仅有鲜肉、蛋黄,还有板栗、红枣、赤豆、豆沙等馅。有些人家,会在粽子馅料里放中药材益智仁,美其名益智粽,包好后当成礼物互相赠送。益智仁是姜科植物果实去除外皮后的种子,因其有增智健脑功效而得名,在古代又称状元果。
中华夏至习俗,源于农耕文明时代。古人认为,草木乃天地之气而生,是人类生养的来源,中华祖先在夏至之时以新麦面食祭神,表达的是对天地、草木的敬畏和感恩之心,许多习俗蕴含着中华祖先的智慧。
夏至前后,许多果树挂满青涩小果,民间有夏至时节给果树浇面汤和米汤习俗。人们怀着希望,煮好面汤和米汤,郑重地泼洒在果树根部。这一举动,蕴含着中华祖先的智慧,据《齐民要术》等古农书记载,以面汤、米泔水给果实施肥,有助于果实生长。
如今,许多夏至习俗随着时代变迁,在城市中渐渐淡去牛股动力,可喜的是,在农村,古人在夏至时节与草木结下的情缘已化为浓浓的乡间习俗,成为中华文化血脉中的温厚一脉,节气流转,这些与草木相关的习俗,不仅传承了中华祖先生存智慧,更是对天地、草木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传承,至今生生不息。(潮新闻客户端 孟祖平)
发布于:江西省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